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當前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狀況管窺


  兒童讀物是兒童的精神食糧,也是兒童文學藉以展現的媒介。一國的兒童文學發展狀況,大體上可透過該國出版的兒童讀物來觀察。本文即以此觀點為立論。
  一九八八年是台灣邁向全面開放(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同年11月1日開放大陸探親),也是台灣本土人士李登輝總統開始主政(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總統逝世後繼任)的年代,是台灣社會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基本上台灣的兒童文學也是由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要論述「當前」台灣的兒童文學,筆者認為值得把一九八八年迄至現今二○○五年這將近二十年的時段一起看待。限於篇幅,本文採取較宏觀式的論述而不及細節。



一、本土化浪潮崛起,本土語言、本土題材受到創作者和出版社關注
  台灣未解嚴開放前,強調本土事物,乃至在公開場合使用本土語言(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常被視為禁忌。解嚴開放,威權體制解體。有關加強本土文化教育的呼聲,才逐漸受到政府的重視。一九九三年九月教育部修訂公布的「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政府首度將「鄉土教學活動」設科,正式開啟所謂「本土化」政策的先聲。而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日及二○○一年六月十四日,行政院先後成立「原住民委員會」和「客家委員會」,更是被視為尊重本土多元文化的指標。在重視本土化浪潮的訴求下,為了政策的落實,為了教材編纂的需要,社會一時掀起探索鄕土的熱潮。
  解嚴後的本土化浪潮,對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的影響,顯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本土語言常被混用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甚至被用作為書名;一方面是本土的題材受到關注,有關鄉土語言的兒歌、童謠、鄉土民間故事、鄉土物產、鄉土景觀以及原住民題材的圖書,在在受到出版社青睞。影響所及不只是民間出版社,政府農委會的百冊「田園之春」、文建會的「台灣兒童圖畫書」十冊和台南縣的「南瀛之美圖畫書」十八冊等,可說都跟落實本土化政策有關。現階段的台灣兒童文學,在非翻譯的自創作品中,可說比未解嚴前,讓人感覺出有較濃的本土味。

二、兒童文學外來影響勢力由美日獨霸而多股勢力競逐
  台灣由於歷史與地緣的因素,文化發展深受美、日兩大勢力的影響。這種情況,在解嚴開放以前,尤是明顯。屬文化一環的兒童文學,台灣本身並沒有深厚的基礎,當然也是無法避免。解嚴前,對台灣兒童文學發展起相當作用的省教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1965年成立),基本上可說就是美國勢力的系統。在民間方面,有幾波較具規模且影響台灣兒童文學發展較大的兒童讀物譯介,都是來自美、日。如國語日報譯介的「世界兒童文學名著」(1965年推出,共十二輯一百二十冊)、「兒童文學傑作選」(1971年推出,屬少年小說類)、「低年級科學讀物系列」(1975年推出),和徐氏基金會譯介的「兒童科學讀物」(1968年推出)即是來自美國的系統;光復書局譯介的「彩色世界童話全集」(1979年推出,共三十冊)、「世界童話百科全集」(1986年推出,共二十冊),和漢聲英文雜誌譯介的「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圖畫書(1984年推出,共一○五冊)則是來自日本的系統。
  解嚴開放後,美、日勢力壟斷的局面開始瓦解,中國的兒童讀物、歐洲德、法、荷、比、瑞士的讀物,乃至北歐瑞典、東歐捷克等的讀物都陸續被譯介引入,近兩三年則韓國的兒童讀物也被譯介引入,呈現多股勢力競逐的局面。雖然在量上美、日依然領風騷,但已不再是獨占、獨大。這意謂著解嚴後,台灣兒童文學出現了國際化的走向。
  台灣兒童文學的國際化走向,除了顯現在譯介引入的兒童讀物外,也顯現在兒童文學界與國外兒童文學界的交流上。在學術方面,自一九九○年韓國發起成立首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開始,台灣作家和學者即組團參加,並於一九九九年在台北負責承辦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在出版業界方面,台灣童書出版社組團參加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書展、文建會資助安排「波隆那國際兒童書展年度插畫家大展」到台灣展出,此外也邀請國外名圖畫書作家、說故事名家、童書名編輯等到台灣訪問、演講、座談、舉辦工作坊等等。此些交流活動,既有助台灣兒童文學界擴大視野,也促成台灣兒童文學與國際接軌。

三、兒童文學呈現分化走向趨勢,幼兒文學發展尤是蓬勃
  一般來說,兒童文學是從成人文學分化而來,少年文學、幼兒文學又是從兒童文學分化而來。分化來自市場需求,兒童文學進一步分化意謂小眾消費文化逐漸成形。台灣威權社會的解體,促使多元價值的社會逐步形成,也為小眾文化提供發展基礎。台灣的兒童文學,正好也是在解嚴後的九○年代,邁向更進一步分化。
  台灣的兒童文學發展走向分化,大體反映在課程開設,以及文學獎的設立和出版品的分齡上。課程開設早期只有「兒童文學」課程,一九九二年教育部首度核准師院成立幼稚教育學系,才又開設「幼兒文學」課程。兒童文學獎方面,「信誼幼兒文學創作獎」、「東方少年小說獎」在一九八七年同年創設;一九九二年、一九九三年、一九九五年又分別有「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兒童小說創作獎)、「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分圖畫故事、兒童散文兩類)、「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分圖畫書、童話兩類)創設,此外「信誼幼兒文學獎」自十五屆(2002年)起又增設0-3歲組的創作獎。由這些獎的創設,可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兒童文學已走上分齡、分類發展創作的訴求。
  而這一分化的發展也反映在坊間的出版品上,如一九八九、九○年英文漢聲雜誌社針對高齡兒童,陸續推出翻譯的「漢聲精選成長文學」,就分為兒童拇指文庫(7-10歲)、少年拇指文庫(9-12歲)、青少年拇指文庫(11-14歲)、青年拇指文庫(13歲以上)四種。在低幼兒童層部分,一方面有不少家幼兒期刋陸續創刋,一方面是0-3歲的幼幼圖書增多。解嚴後創刊的幼兒刊物,先後有1988年創刊的《國語月刊幼兒版》、《小小天地》,1989年創刊的《小朋友巧連智》(日本福武書店發行)、《新學友巧兒園》,1990年創刊的《親親自然》幼兒月刊、《小小牛頓》,1995年創刊的《國語日報週刋》,1998年創刊的《法法度童話園》,2000年創刊的《國語月刊幼幼版》,2003年創刊的《故事媽咪》。至於低齡的幼幼圖書,則分別有信誼在1998年起陸續推出0-3歲的玩看說唱多種類圖書、1999年青林國際推出的「012幼幼成長繪本」系列、2001年國語日報推出適合幼幼閱讀的「愛的小書」系列、2003年人類文化公司推出的「0-3歲圖畫書」(版權購自韓國)、2004年東方出版社推出2-5歲適讀的「我的寶貝」系列。從青少兒讀物的分齡區隔、幼兒期刊的接連創刊以及幼幼圖書的推出,在在都是顯示當前的台灣兒童文學已朝更細分齡化在發展。2002年5月「中華民國幼兒文學學會」成立,更意謂台灣的幼兒文學已壯大到可從「兒童文學」分化獨立出來。

四、童書出版活絡,唯外版翻譯圖書偏高,整體上圖畫書一枝獨秀,另電子童書則未蔚
        為風潮
  依我國新聞局委託中華徵信所(2003)所做的《2002中華民國91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研究報告》,揭露國內兼有出版兒童讀物的出版社最多,而有出版兒童讀物的又以有出版圖畫書的最多(頁80、83)。圖畫書是屬幼兒文學的一環,顯示幼兒文學在當前的台灣兒童文學已演變成為當紅的顯學。唯放眼台灣的書市,我們不難發現圖畫書都是舶來品居多(約占三分之二),且大部分都是由九○年代才成立的新出版社,如格林文化、青林國際、和英、三之三、三采文化、玉山社(星月)、晨星、維京國際(台灣麥克)等所出版。其實不止圖畫書,向以出版青少年讀物為主體的老牌東方出版社,現在也是以出版翻譯的少年小說為主,所不同的是不側重美、日作品,而是多方挑選國內較難得一睹的歐洲國家名作。
  由於翻譯的外版書偏多,台灣近一、二十年的童書出版活絡,事實上對台灣本土的兒文作畫家,並沒有增多創作和出版的空間。台灣兒文作畫家目前最大的存活空間是本土的兒童期刊和官方以專案方式委編委寫的童書(如農委會的「田園之春」百冊,文建會的「台灣兒童圖畫書」十冊,以及台南縣文化局的「南瀛之美」圖畫書十八冊等都是),以及少量由宗教團體規畫出版的童書。至於新秀乃至未累積出知名度的作畫家則只有努力參與兒童文學創作獎,或國外插畫展,期待入選以爭取出頭的機會。因而整體來說,大量引入外版書,無形壓縮了台灣本地的兒文作畫家的存活空間,面對引入的眾多優質兒文作品,台灣兒文作畫家如不轉業求生,勢必更加自我剔勵,忍受更長的沈潛期。這是當前眾多台灣兒童文學作畫家所感到無奈的狀況,筆者認為這正是台灣兒童文學進入蛻變前夕的沈潛。雖然沈潛,基本上筆者還是樂觀的。
  此外,解嚴後的九○年代,正好也是電腦多媒體技術成熟的年代。台灣資訊產業又恰巧是較有雄厚的基礎。童書出版電子化,在九○年代中期,一度成為台灣童書出版業的熱門話題,甚至也有一些童書出版業者如光復、遠流乃至英文漢聲,都宣布跨入電子出版,但或許由於台灣市場有限又需較大的投資,或許電子書容易盜拷,電子版權與交易法規尚未完備等因素,電子童書終究未在台灣造成風潮。依長遠來看,童書出版電子化,特別是網路化,將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發展路徑(平面印刷的書不會消失),這方面,台灣的童書出版社似乎尚未有足夠的警覺性,相對地缺乏將來可跨越的技術與人才。

五、兒童文學正式成為學門納入學術殿堂,唯學術性刊物仍然貧弱
  雖然早在一九六○年代師範學校陸續改制為師專時,就開設了「兒童文學」的課程,一九八七年師專全面改制為師院,「兒童文學」課程也依舊維持,一九九二年師院陸續增設「幼稚教育學系」,又開設「幼兒文學」的課程,但不論是「兒童文學」或「幼兒文學」都只是個別的課程。在大學院校裡兒童文學構成一個學群,獨立設所或學程,成為獨立一個研究學門,一直到一九九六年教育部正式核准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二○○三年改制為台東大學)設置「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一九九七年正式招生)才實現。二○○二年台東大學兒文所又獲准增設博士班,招收博士生。由於兒童文學研究所的設置,目前台東大學已成為國內兒童文學研究的重鎮,過去由「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在主導號召的角色,逐漸轉移到台東大學兒文所。台東大學兒文所的設立,可說是台灣兒童文學開始建立學術研究團隊的里程碑,也象徵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的一種提昇。
  目前台灣的大學院校,除了台東大學設有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博士班外,各院校大學部迄今仍然沒有正式以「兒童文學」為名的科系。開設「兒童文學」單一課程的院校則為數不少。開設較多課程成為學群,而以「兒童文學」學程為名的,則只有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和靜宜大學的中文系。台東大學語教系兒童文學學程須修滿兒童文學學群二十學分,才發給學程證書。
由兒文所、兒文學程、以及「兒童文學」、「幼兒文學」等課程的開設,顯示當前的台灣兒童文學,在大學學術殿堂中,已逐漸佔有一席之地,待努力的是能有一較具水準的學術期刊。

六、讀書會閱讀活動、兒童戲劇巡廻演出,活絡童書市場,提昇國人的兒童文學素養
  解嚴後,台灣的社會形成一股激烈的改革籲求,本土化的鄉土教育教改,以及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新教育願景,都是在此背景下所促成。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建計畫」,引發各類型讀書會相繼成立。隨後更進一步把2000年定為「兒童閱讀年」,在教育部極力配合推動下,閱讀活動在全國國小普遍展開,迄今2005年仍方興未艾。此外文建會也資助兒童劇團,如鞋子劇團、紙風車劇團等巡廻各地演出,使得近十年的兒童文化活動十分蓬勃,既活絡了童書市場,也提昇了國人的兒童文學素養,無形中為來日的台灣兒童文學蓄積了發展的活力。這也是近二十年台灣兒童文學發展很難得的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