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日 星期四

國小推廣閱讀幾個值得思考的基底問題


我國自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極力推動書香社會以來,民間各類型讀書會相繼成立。及至2000年,隨著聯合國訂該年為「兒童閱讀年」,教育部更是積極在各級學校推廣讀書運動,一時閱讀活動在國內蔚為風潮。有些國小在教育部深耕計畫要求下,甚至把讀書運動結合各領域的教學來推動。或許由於筆者在師範學校擔任兒童文學和語文教學相關課程的關係,很榮幸有機會受邀參與一些深耕計畫,使得筆者對國小推廣閱讀活動有些許認識,並讓筆者有撰寫此文的機緣。

筆者認為書香社會的營造,有必要從國小好好推廣讀書運動做起。而國小讀書運動要推展、落實,當然需要老師的支持和帶領。國小老師(含校長)如何看待讀「書」,以及是否具備閱讀指導的素養,在在影響學生閱讀興趣的滋長與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日後對「書」的態度。本文即是想從閱讀活動的目標定位,談談國小推廣讀書活動,幾個值得思考的基底問題。




一、閱讀活動的目標定位問題:休閒閱讀VS學習閱讀
在國小推展閱讀活動究竟要定位為休閒性閱讀還是學習性閱讀,這是一個非常基本而又是關鍵的前提問題,因為這會牽涉到在校內推展的閱讀活動設計、執行與所要達成的目標。

休閒閱讀是指無壓力的閱讀,讓兒童能自在地享受閱讀的樂趣,沒有必須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如填各式樣的學習單),在師生、在同儕的分享互動中,擴展他們的閱讀興趣與能力。學習閱讀則通常有學習任務要兒童去完成,閱讀指導活動甚至納入正課來進行。基本上,目前各學校配合教育部在實施推動的深耕計畫,以及許多讀書會所策畫舉辦的閱讀活動,筆者認為大都是屬學習性閱讀。學習性閱讀當然也重視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但本質上是學生閱讀能力的提昇重於興趣的培養。休閒閱讀是盡量讓小朋友選擇自己所興趣的圖書閱讀,不在意或刻意要小朋友從閱讀的書學到什麼。休閒閱讀是讓小朋友自由自在的讀「閒」書,而不是心裡有負擔的讀「功課」書。如果過度側重在學習性閱讀,則閱讀興趣的誘發,閱讀習慣的養成,校園讀書風氣,以至於書香社會的建立,恐怕仍然要落空。這是筆者觀察近十年的閱讀活動的推廣熱潮,所感到的一點隱憂。

筆者對休閒閱讀或學習閱讀,並無意特別推崇或貶抑那一種,但筆者認為在國小推展閱讀活動,我們有必要思考目的何在?也即我們想透過閱讀活動帶給兒童什麼?如果我們認為國小推廣閱讀,最重要的是藉此培養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我們是否應該側重休閒閱讀。而如果我們認為學習閱讀不可忽略,甚至與休閒閱讀同等重要,那我們是否有階段性的側重差異?比如到中、高年級才慢慢導入學習性閱讀。但是再如何,小學階段是否還是盡量以讓小朋友讀「閒」書來規畫閱讀活動。

跟休閒閱讀或學習閱讀的定位有關,由休閒閱讀、學習閱讀定位引申而來的,是有關國小階段的讀書運動目標,是否也應該定位在發展兒童對文學的反應(Response to Literature),也即美的經驗,而不在於增進知識。許多國小或讀書會所安排的閱讀活動,最常見的是在學生閱讀後問問題或填寫學習單,大體上都是在評量學生的理解,較少涉及高層次的推理活動(諸如討論、分析所讀到的)或鼓勵個人對閱讀做出反應(比如以繪畫、舞蹈、口說、角色扮演等不同方式表達閱讀留存的經驗)。如果我們同意讀者反應論的說法,則閱讀是讀者跟文本互動,進行建構意義的過程。每個人成長背景不同,解碼的模式也不同,閱讀同一本書,每個人所建構出的意義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在閱讀活動中,鼓勵同學說出對作品的反應,彼此分享;以及容許乃至鼓勵使用傳統讀寫以外的說、唱、演、畫等方式來表達反應,讓不擅讀寫的孩子也有感受閱讀成就的機會,應是值得從事推廣閱讀活動的老師思考的。換句話說,國小推廣的閱讀活動,筆者認為不宜局限於傳統的讀寫層面,老師應盡量擴大學生動口或動手的機會和範疇,如報告個人或小組的計畫、講個人的經驗、朗讀、說故事、參與戲劇演出、主持訪問、畫故事、做圖畫書等,都可增加兒童的閱讀經驗,提昇兒童對美的感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可擴大兒童的參與度,激起廣泛的閱讀興趣。

基於如此的認知,筆者認為國小推廣的閱讀活動,不宜側重以技巧為本位(skill-based)。以技巧為本位的閱讀即是學習導向的閱讀,常會將作品過度割裂,附低文學的本質。文學本位的閱讀是要慢慢誘引學生喜愛閱讀。要誘引學生喜愛閱讀,則閱讀材料的選擇,以及閱讀進行的導引方式,教師或學校不宜完全掌控。許多國小推廣的閱讀活動,大體都是有指定的核心書,所有學生讀聽同一本書,並參與有關此書的作業。為顧及學生不同的閱讀興趣與能力,不妨有時改為讓小組自己選書,甚至由學生自己個人選書,以為平衡。而閱讀運作的方式,更不宜只局限老師領導集體閱讀,和一般定式、定向的回應。相較於教師主控集體閱讀和反應方式,由小組乃至個人選取活動和表達反應方式,筆者認為比較有機會讓學生發展出自己的閱讀策略和興趣。


二、教師推展閱讀活動的素養與心態有待強化
在受邀參與閱讀指導的進修研習中,筆者發現教師最感不安且渴望知道的,是如何對「書」進行分析,以及怎樣扣合十大基本能力或思考技巧等等,以便應用於教學或閱讀指導活動中。它除了顯示教師缺乏對「書」的解讀能力外,也寓含另一個基本觀念問題,即閱讀活動的閱讀「教學」是否應該不同於課堂上的語文閱讀教學。如果同樣以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來推動閱讀活動(不少學校教師似乎持此種看法,未知是否由於行政單位的壓力,或教師自己認知的問題),恐怕也很難達成激發兒童閱讀興趣的目標。而對教師來說,如仍以課堂的閱讀教學來看待學校所推廣的閱讀活動,把推廣閱讀活動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則難免會有增加負擔的感覺。尤其是在要求閱讀活動設計,最好能跟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相配合下,更混淆小學讀書運動要推展的閱讀活動與課堂的語文閱讀教學應有不同的認知。國小教師對推展閱讀活動,未起積極認同的心態,筆者認為如真正要在國小推廣讀書運動是有必要加以正視的。

教師對「書」如何解讀,感到困惑,甚至覺得無能為力。筆者認為有動力不足的心態問題,有基礎背景知識(或可稱為基本素養)的問題。教師心態雖然有些許可議處,但筆者不認為全是教師本身的問題,甚至認為教師難起積極認同的心態是跟教師因所需素養不足,衍生無法勝任的恐懼有所關聯。而教師的閱讀指導素養不足,則最需要檢討的應是我們師資培育制度與課程而不是老師。國語文是小學最重要的基礎學科,我們的小學又一直維持「包班」制,國語文幾乎是每位小學老師都要擔任的學科,可是小學師資培育改制為大學後,卻採分科制,除語文教育系外,其他各系幾乎連基礎語文課程都沒有,文學相關課程當然更是絕響。而且即使語教系,課程也是與傳統中文系差不多,只能說比外系多一些漢語的素養,是否有機會充實對童書以及童書閱讀指導的素養,還是要看學校和個人造化。如此的師資養成,要老師肩負閱讀活動推廣,老師不排斥已經是非常難得了。這種情況同樣也讓筆者聯想到最近幾年,報章雜誌一再責難學生國語文程度低落,作文別字連篇,呼籲要增加國語上課時數,但似乎未見有人檢討師資培育制度。現在幾所舊制師範學院紛紛改制為教育大學,師資培育科系只剩幼稚教育系、初等教育系、特殊教育系,將來學生國語文程度低落,恐怕將更為嚴重。這也是筆者對國小推廣閱讀活動不甚樂觀的地方。

三、教師在推展閱讀活動中的角色與責任
小學校園要推廣讀書運動,教師除了要有一些專業基本素養外,對於教師在推展閱讀活動應扮演的角色和肩負的責任,更應該要有正向的認知。一般談論閱讀指導乃至研習活動,往往只重視閱讀專業素養的補強,比較忽略角色與責任的認知問題。筆者認為如要推展的是以激發兒童閱讀興趣、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為目標的讀書運動,教師樂意扮演好促進者和帶動者的角色。可能比專業素養更為重要。

促進者:閱讀環境營造的角色
要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有一個可供兒童自在讀書的環境,教師在閱讀推展活動中,要扮演好的第一個角色就是閱讀環境的營造者。讀書環境的營造,包括書的供應環境和書的閱讀環境兩方面。
書的供應環境有兩個指標可供思考。一是書的豐富性,即符合兒童需要,兒童想讀的書能充分供應或提供書源。一是書的可接近性,指書如何方便兒童取閱。書豐富性夠,但借閱手續繁複或必須在指定地方閱讀,這些都會影響兒童對書的接近,進而降低兒童的閱讀興趣。除了豐富性、可接近性外,好的書供應環境,還要做到誘知性,也即如何誘引兒童注意到書存在的訊息。班上或圖書館新增加了什麼書,有什麼好書分享活動要舉行等等的訊息,如何能不時讓兒童注意到,以激起兒童想去接觸、去閱讀的欲望,這就是所謂書的誘知性。筆者認為書的誘知性,是書的供應環境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兒童好奇心旺盛,老師在書的誘知性上多花點力,即使只是最容易做到的如提醒、告知,都有助於兒童閱讀興趣的激發。
至於書的閱讀環境,大體應該涵括三個層面,一是有讀書氣氛的環境,二是可自在閱讀的環境,三是無壓力的分享環境。讀書氣氛的環境讓兒童感受到大家在享受讀書氣氛的媚力,引生自己也想置身其中。自在閱讀的環境是指容許兒童隨興以自己認為舒適的姿勢和選擇自己喜歡的場地閱讀。無壓力的分享環境,則是指容許「高談闊論」,給人可信任的表達環境。學生只有在無壓力、可信任的環境下,才願意不隱滿表達他們的感覺、經驗和回應書中的觀念、問題、事件和人物等等。信任意謂包括容許學生不同意見、不同方式的表達。

帶動者:讀書表率的角色
要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如果能由老師率先作為讀書的楷模,最容易起帶動作用。教師要扮演的讀書表率角色有四,即愛讀書的表率,會讀書的表率,喜分享的表率,珍惜書的表率。教師在校園中所表現的這些讀書表率行為,除了對兒童的閱讀行為有楷模作用外,也影響到來日兒童對「書」的態度。
愛讀書的表率,指表現出讓學生覺得老師很喜歡讀書,如老師經常手不離書,空閒時間經常在看書,學生常在圖書館看到老師的身影等,都會讓學生建立老師很愛讀書的形象。
會讀書的表率,指表現出老師的「書」知識很豐富、懂得很多讀書的技巧。如在學生詢問時,適時提供可進一步參考閱讀的圖書;帶學生上圖書館找可閱讀的書,或上網查找可參考或用來解決疑惑的資料;給學生展示自己的讀書筆記等,都能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很會讀書,從而引發他們、帶動他們學會找書、挑書、「讀」書。
喜分享的表率,指表現出很喜歡跟學生分享讀書的心得,除了找機會適時說自己的讀書樂趣、方法和對書的反應給學生分享外,更要表現很樂意聆聽分享學生的閱讀經驗(可以是全班,可以是小組,也可以是個人),並給予由衷的贊賞。老師喜分享的表率,相當能帶動全班閱讀氣氛的形成。
珍惜書的表率,是對書的態度與使用書的習慣問題。教師平日如能表現出非常愛護書,不摔書、不摺書,不亂撕書,更不會在別人的書或圖書館借來的書上亂畫、亂寫字。讓小朋友知道,不摔書、摺書、撕書是對書的尊重,可以延長書的壽命,讓更多的人可以讀它。不亂畫、亂寫字,不但是對書的尊重,更是避免影響別人閱讀它的禮貌行為。

參考資料:
1. Yopp, Hallie Kay & Ruth Hellen Yopp(1996) Literature-based Reading Activities.(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主要參考Chapter one.
2. Sutherland, Zena(1997) Children & Books(9th ed) New York: Longman. 主要參閱Part3: Bringing Children and Books Together, Chapter 14-16.
3. Huck, Charlotte S.& Susan Hepler, Janet Hickman, Barbara Z. Kiefer (1997). Children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6th ed.) Madison(W1): Brown and Benchmark. 主要參考pp.51-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