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日 星期四

國小推廣閱讀幾個值得思考的基底問題


我國自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極力推動書香社會以來,民間各類型讀書會相繼成立。及至2000年,隨著聯合國訂該年為「兒童閱讀年」,教育部更是積極在各級學校推廣讀書運動,一時閱讀活動在國內蔚為風潮。有些國小在教育部深耕計畫要求下,甚至把讀書運動結合各領域的教學來推動。或許由於筆者在師範學校擔任兒童文學和語文教學相關課程的關係,很榮幸有機會受邀參與一些深耕計畫,使得筆者對國小推廣閱讀活動有些許認識,並讓筆者有撰寫此文的機緣。

筆者認為書香社會的營造,有必要從國小好好推廣讀書運動做起。而國小讀書運動要推展、落實,當然需要老師的支持和帶領。國小老師(含校長)如何看待讀「書」,以及是否具備閱讀指導的素養,在在影響學生閱讀興趣的滋長與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日後對「書」的態度。本文即是想從閱讀活動的目標定位,談談國小推廣讀書活動,幾個值得思考的基底問題。


2005年10月17日 星期一

電子童書評鑑向度問題

一、前 言
所謂電子童書的評鑑「向度」,指的是供作評鑑電子童書的面向和指標。也就是在確定可從哪些面向來判定產品質地的優劣,以及在這些面向上可用來判定優劣的指標是什麼。
由於大家對電子童書的內涵與價值認知不同,因此有關電子童書評鑑向度的取捨,往往很難有一致的共同看法。筆者認為可從電子書的特性,再參照傳統兒童讀物的評鑑來析理,或許比較容易獲得較高的共識。電子書的特性,顯示出它與傳統圖書的差異,既然與傳統圖書有差異,就不能全沿用傳統圖書的評鑑標準。

傳統兒童讀物的評鑑,基本上都是分成版式和內容兩個面向來進行評比。版式通常包括封面、內頁版面設計,以及文圖的配置,乃至印刷、紙張、裝訂等;內容則主要是指材料的組織和文字的表達。除紙張外,這些項目大體都可類推轉化到電子書,也即版式和內容仍然適合用作為電子童書評比的面向,只不過電子書,特別是所謂的多媒體電子書,不論是在版式或內容上,都遠比傳統圖書來得複雜、豐富。傳統圖書傳遞媒介局限在文字、圖形(靜圖),版式與內容的表達自然受到限制。多媒體電子書,除了傳統的文字、靜圖外,聲音、燈光、動畫、影像都是傳遞的表達媒介,因而版式可以有多種變化,不但可以是固定靜止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立體的,更可以是動靜同時存在的多種組合。在內容表達上,除了可以用文字外,還可以用語音,同時還可配合音樂、燈光以及動畫、影像來搭配增強效果。可見由於電子書的可多媒化,已使得它在內容和版式上,跟傳統圖書產生極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在評比電子書的版式和內容必須另外有一些不同的指標。

電子童書的指涉範疇及其對傳統童書的挑戰和教育價值

※ 本文原載靜宜大學文學院、台灣省兒童文學協會 第一屆兒童文學國際會議論文集 (1998.5.30~31)頁334~343;
後又被轉載於 出版界 第56期(1999.1.15)頁42~48;復又被收錄於劉鳳蕊主編的 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2000),頁257~280。 
東師語教系90學年度開設「故事讀寫」學程,於91學年度上學期開授「電子書導賞」,下學期開授「電子書腳本設計」,筆者予重新補正,
93學年度下學期「故事讀寫」學程籌開學術研討會,筆者又再予補訂,此文即是最新增補訂正版(2005年4月)。

摘 要

電腦多媒體與網路技術的成熟,帶來電子出版的熱潮。對傳統印刷童書來說,童書出版電子化,絕不只是意謂出版形式的改變而已,它同時意謂創作與閱讀型態的改變。本論文即從出版、創作、閱讀三方面, 論述電子童書給傳統童書帶來哪些挑戰,以及它具有哪些較特別的教育價值。
電子童書帶來的挑戰,在出版方面有:書的傳統形式解體、書的內容多媒化、書的內容與遊戲和學習相結合、書能與讀者產生互動。在創作方面,則作家獨尊地位喪失;創作表達途徑多元化。在閱讀方面,則讀者的自主權增加,而且可以讓讀者進行學習化的閱讀。
在教育價值方面,除了給教師增加許多可用的教學資源外,對兒童更有:促進「右腦革命」、滿足多元閱讀探索需求、增進邏輯思考能力、幫助改變傳統學習型態等等的功能。


關鍵詞:電子書、電子童書、電子出版、電子童書教育價值



2005年5月8日 星期日

圖畫書的指涉意涵


圖畫書(picture books)是兒童圖書的一種,它在西洋儘管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但迄今並無一個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定義。筆者不擬引述名家的定義來作為註腳,而是想從出版角度,讀者(圖書訴求對象)、作者、內容表現形式和功能性四個層面,來對圖畫書加以界說,目的在嘗試給圖畫書形成一可操作性的定義,減少「圖畫書」概念的混淆。

一、讀者層面的圖畫書界域
學者或業界較普遍的說法,認為圖畫書是學齡前幼稚園到小學二年級的讀物,年齡約3-8歲。唯由於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促動,在圖畫書的應用上,已有向下、向上延伸的趨勢。國內對圖畫書發展有帶動作用的「信誼幼兒文學獎」,自第十五屆(2002年徵獎、2003年頒獎)起開始增加0-3歲組的創作獎,就是明顯配合教育發展趨勢的例證,而國內多家出版社,也分別在2000年前後,紛紛推出0-3歲適合的各類圖畫書。至於延伸適用到四年級(10歲),則是圖畫書的擴大應用,特別是在多元文化內涵的比較上。美國名圖畫書專欄評論家馬蘭茲,她在所著的《Picture Books for Looking and Learning》,推介43本圖畫書,讀者對象就區分為三級:Preschool into Kindergarten;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second Grade;Grades Two to Four.(Sylvia S. Marantz,1992)。台英社2004年出版的安野光雅作品《狐說伊索寓言》兩冊(註一),就是被她列在二年級到四年級適用的第三級(pp.107-111)(台英社中文版封底未標示適用年級)。國內專業的幼兒讀物出版機構信誼系統,在他們的出版目錄《信誼‧上誼 2004-2005出版目錄》中,就有兩類出版品適用年齡標到十歲,一是3-10歲適用的圖畫書視聽之旅,一是5-10歲的知識性圖畫書。總之,不論各家對圖畫書的讀者年齡層界定如何,較寬廣的界定,顯然是從嬰幼兒(0-3歲)到國小中年級(9-10歲)都包括在內。(按國內引入譯介的圖畫書,標示閱讀年齡,甚至有超越10歲的,如「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心理成長類45《顏色是怎麼來的》(1991.04),標示的閱讀年齡就是7-1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