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林立女士與她的童話作品(「小燕子南飛」代序)


        我跟林立女士認識、交往是建立在兒童文學的機緣上。在民國六十四年「洪健全兒童文學創作獎」首屆頒獎典禮上,我首次知道她的大名。那一次頒獎,林女士獲得少年小說組首獎。唯真正跟她有較親切的接觸,是到民國七十二年,因籌辦慈恩第三屆兒童文學研習會少年小說營的關係,我向佛教慈恩育幼基金會推薦禮聘林女士擔任駐會輔導老師。就在這一次為期一週的研習會,我才開始對她有比較深的認識,也才知道她除了創作之外,偶爾也接一些翻譯的工作。

林女士是在日據時代接受小學基礎教育的。她在讀小學的時候,就看了不少日文故事書、背了不少日文兒童歌謠,也因為這樣的緣故,導致她後來選擇兒童文學創作和翻譯,作為媽媽本職以外的副業。我曾問她較喜歡創作還是翻譯?她毫不猶豫的回答:當然是創作。她說她從事翻譯是把它當作是磨練文筆,兼觀摩別人創作技巧的機會。而不論是創作或翻譯,她一直覺得有中文表達比日文表達達難的困擾(迄今她私下偶爾還是會用日文創作),往往為寫出一句較適切的中文表達,就耗費幾小時,甚至幾天。在翻譯時,除了語意的忠實傳達外,她更重視語氣、語調要扣合原著,為此她也常為選擇適當的中文用詞,而感到困擾。林女士的困擾,其實正表示她是以極為認真的態度在從事創作、翻譯。她的用字遣詞所以顯得非常平實精簡,可說即是反映出她的溫和個性和認真工作的態度。




在創作類型上,林女士寫比較多的是少年小說和童話,這兩類作品她也都得過獎。本書所選四篇作品──「小燕子南飛」(即「回不了南方的小燕子」)、「小椰子的流浪」、「我的媽媽呢?」、「蒲小弟的成長」都是屬於童話類型,而且都是從自然界存在的現象取材而來。這四篇作品除了具有她一貫的簡潔行文風格外,在取材與主角人物(小燕子、小椰子、小蝌蚪、蒲公英小弟)設定上,很符合接近性原則,也有某種程度上的鄉土味。所探討的主題都是有關「兒童」成長的親情關係。林女士藉著小燕子、小椰子、小蝌蚪與蒲小弟的成長過程,來讓兒童了解成長與親情,避免說教而又類型多樣,可說是一種很高明的創作手法。此外這四篇作品在物景選取、在情節轉折、在人物對話方面,也都有她獨到的地方。尤其如果拿來與其它作家同類型、同題材的作品相比較,更可以看出林女士的創作與用心。

跟林女士交往二十幾年,我相當感佩她始終堅守媽媽的崗位。創作和翻譯雖然都是她所愛,但她絕不為了追求作家夢而曠廢媽媽職責,她總是先盡媽媽的職責,「行有餘力」再去從事他所喜愛的創作與翻譯。就這一點來說,林女士實在實在古典得可愛。就是因為這款古典,我一直對她保有幾許景仰。

今天欣逢她四篇童話結集成冊出版,景仰之餘,很樂意說些心裡的話,也期盼不久就能再看到她又有其他作品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