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兒童文學與幼兒文學的分化-國內圖畫書和幼兒文學發展的一些觀察


  近幾年來,國內幼兒圖畫書出版一片蓬勃,它反映出什麼現象?又潛存著哪些問題?本文試從兒童文學與幼兒文學分化的角度,述說個人的看法,願方家有以指正。

「圖畫書」、「幼兒文學」兩詞彙的流行,象徵我國的兒童文學已走上再分化
  從發展的歷程來看,兒童文學原是依附在成人文學之下慢慢獨立發展開來的。同樣的,幼兒文學也是由兒童文學分化而來。分化通常是表示某一依附的事已發展到一定的自足程度,可以成為獨立的個體另行發展。因而分化的現象,多少代表某一事的內部發展狀況。至於如何判斷原為依附的事是否已經完成分化,可以有多種的觀察指標。其中一種,便是看看有無專屬的描述術語,用以指稱此一新分化出來的個體。有專屬的用語且普遍為界內所接受使用,即表示新個體已發展到有獨立存在的空間。當然新個體從舊的依附個體分化開來,並不代表新個體業已發展成熟。新個體要達到真正發展成熟,通常自分化成為普遍事實後,都還得經歷一段時間。準此一觀點來觀察,則我國的兒童文學與幼兒文學,可說是一直到近十年,才逐漸分化完成。而「圖畫書」和「幼兒文學」這兩個用語的普遍化則是分化完成的象徵。



  「圖畫書」和「幼兒文學」這兩個用語都是以幼兒為訴求對象,它們在國內兒童文學界逐漸成為通行的辭彙,大約是在民國七十年代中後期以後,其中「圖畫書」的流行普及又早於「幼兒文學」。
最早在出版物上正式標示「圖畫書」一詞是將軍出版社,但使「圖畫書」這個用語流行開來的,首推英文漢聲出版公司(註一)。民國七十三年一月起,漢聲嘗試以幼兒為對象每月推出「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兩冊(心理成長類及科學教育類各一),並委由台灣英文雜誌總經銷。由於內容及印刷、裝訂都有一定水準,而且廣告宣傳造勢成功,漢聲這一套精選圖畫書為國內幼兒圖書市場打開一片天地。「圖畫書」這個詞彙隨之也成為兒童文學界的普遍用語。值得注意的,漢聲這一套精選圖畫書設定閱讀年齡是三~八歲,但是正式標示的用語是「兒童圖畫書」,而不是「幼兒圖畫書」。其後以圖畫書為名,正式標示在圖書上的,又有以本土創作為主的「光復幼兒圖畫書」,以及與漢聲同屬翻譯的「上誼世界圖畫書金獎系列」、「台英世界親子圖畫書」等等。由「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漢聲)、「幼兒圖畫書」(光復)、「世界圖畫書」(上誼)、「親子圖畫書」(台英)等的不同用詞,可見以幼兒為訴求的圖畫書,國內仍有逕稱「圖畫書」,以及加冠「幼兒」、「親子」等的差異。用詞不統一,終而慢慢走向規範化,這是走向分化的必然發展途徑。目前國內兒童文學界似乎漸有簡化逕用「圖畫書」指稱幼兒圖書的趨勢,頗吻合歐美的兒童圖書分類中的「picture books」。(考國內「圖畫書」原始用詞,似乎轉譯自日本的「繪本」成分居多。)
  至於「幼兒文學」則是跟「圖畫書」相對應的用語。文學作品通常是透過書刊跟讀者見面,有專屬的幼兒圖書需求,衍為有專屬的「幼兒文學」應是很自然的事。國內正式揚起「幼兒文學」大旗,使「幼兒文學」成為作家可投入耕耘的對象,是肇始於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信誼基金會宣布設置「信誼幼兒文學獎」。此後「幼兒文學」漸成為通行的辭彙。去年教育部正式核准師院設置「幼稚教育系」,並把「幼兒文學」列為一年級必修課程,有別於師院其他系開的「兒童文學」課。幼兒文學與兒童文學走上分化,並獲得學院承認,這表示我國兒童文學已明顯朝再分化出幼兒文學的發展方向。

國內幼兒文學潛存的一些問題
  幼兒文學的發展與幼兒圖書的出版可說是相互依存的,國內的幼兒圖書出版業發展潛力雄厚,究竟我們的「實力」如何?可有哪些問題值得我們重視,且簡要敘述如下:
一、非創作比例偏高:
  依行政院文建會委託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所做的「十年來我國幼兒讀物出版狀況調查研究」,我國從民國六十八年一月至七十七年六月出版的幼兒圖書,非自創性的比例平均高達72.8﹪,其中編的佔62﹪,翻譯的佔23.4﹪,改寫的佔14.6﹪。(註二)另外筆者以一九九一年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所舉辦的「好書大家讀」而徵集到的圖書作為分析樣本,在幼兒圖書一六九冊中,有一一七冊翻譯自外國(佔69.2﹪)十二冊作品來自大陸,本土創作的才只有四十冊,佔23.7﹪(註三)從這些數據可知國內幼兒圖書出版雖然蓬勃,卻並未具足開發自我品牌的創作人才。幼兒讀物是兒童最早接觸的精神食糧,我們為下一代提供過多充滿奶油味的東西,是否恰當,似乎是值得思考的。
二、文字的表達問題:
  國內的幼兒圖畫書從印刷裝訂用紙等這些方面來看根先進國家蕭教可說並無差距甚至還要豪華先進些,可是在內容質地上就不那麼令人可以恭維了,其中最為可議的應是文字的表達,兒童文學之所以需要再分化出幼兒文學,表示兩者的處理手法必然有所不同,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字的表達正是區分兩者的重要關鍵所在,國人一般的觀念,似乎是只要能寫作的人一定可以從事兒童文學創作,進而只要從事過兒童文學創作的人,一定可以從事幼兒文學創作,也就是這種觀念,使得國內的兒童文學、幼兒文學創作無法提昇,這種情況在新分化出的幼兒文學特別嚴重。幼兒文學作品是幫助幼兒由口語過渡到書面語的橋樑,口語不等於文學語言,文學的書面語也不同於一般的書面語,以及幼兒的語文能力不同於兒童,更不同於大人。這些都是從事幼兒文學、兒童文學創作的人必須有所認知的。國內兒童讀物,我們常發現充滿許多成語和西洋常句,這對幼兒顯然是不適合的。再如翻譯本的外國人名用字取捨,不少人喜歡取用冷僻字(一般家長都不認識的字即可算是冷僻字),以及採取全譯的方式,名字長到六七個字,使得整句的文氣,念起來很拗口,這對幼兒來說,也是不恰當的。
三、圖的表達問題:
  由本地插畫家繪製的幼兒圖畫書,依個人的觀察有兩方面值得我們思考。一是圖畫造型的本土風格問題,一是表現手法問題。國人繪製的圖畫書,在技法與色彩運用上,可說比以往純熟很多,然而在造型上卻沒有本土的風味。這個問題且不談會影響到文化的傳承,光從接近性來說,就不符合幼兒的學習原理。〈幼兒各項認知能力都剛在發展階段,從日常生活他所能接觸到、看到的來引導他認知,是最佳的途徑。〉比如信誼幼兒文學獎的得獎作品「逛街」,房子造型全都是歐式的,對我們的幼兒來說,可說是非常缺乏接近性。至於表現手法方面,國內繪製的圖畫書,最需加強的是說明性和契合性。
四、題材取捨與內容處理問題:
  本土創作的圖畫書,在創作取材上,如與翻譯本的圖畫書相較,似乎不如翻譯本那麼廣泛、生活化與現代化。翻譯本中「大便」、「放屁」(非常生活化的題材)等都可以成為幼兒圖畫書的題材,一般來說都是我們難以想像的。而自我概念、心理成長的叢書更是令我們望塵莫及。至於內容處理的手法(這是幼兒圖畫書的核心部分),跟翻譯本相比,我們差異更大。我們的圖畫書似乎只停留在印刷、裝訂以及圖畫、文字的創作而已,圖、文內容的有機化,若不是我們尚未意識到,就是我們尚未累積足夠的經驗技術來加以經營,乃至形成理論。重視過程、利用重複並融合在重複中求變化,以及切入點的選擇(由近而遠,由常見、熟悉到不常見、較不熟悉的,由具體到抽象等)和展現方式(生活化、趣味化等),在在是國內圖畫書有待加強的地方。
五、編輯策劃人才的缺乏:
  前述有關文字、圖畫表達的缺乏,以及取材狹窄、不夠生活化、現代化,其實相對反映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國內圖畫書編輯策劃人才的缺乏。國內兒童讀物--不只是幼兒圖畫書--內容質地的無法提升,事實上跟缺乏編輯策劃人才有絕大的關係。如果出版社沒有優秀的編輯策劃人才,一方面無法開拓較廣泛題材的讀物,一方面自然也無法跟作者、插繪者作有益於品質提升的溝通。

附註:
註一:民國五、六十年代國內也出版過類似七○年代的圖畫書,較具水準且發揮一定影響力的有: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出版的「中華幼兒叢書」十二冊(均是本土、創作作品,民國五十九年、六○年出版)及國語日報社翻譯出版的「世界兒童文學名著選輯」十二輯一百二十冊(民國五十四年–五十八年出版),它們都不以「圖畫書」為名。
註二: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十年來我國幼兒讀物出版狀況調查研究」(民國七十八年十月),頁廿三。
註三:洪文瓊,「一九九一年台灣兒童讀物出版回顧」,「精湛」十六期(民國八十一年八月二○日),頁五。

※ 本文原載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訊」九卷一期,1993年2月,頁17-20。
 (另本文曾獲日本兒童文學學會 譯為日文,刊於「日本兒童文學」第39卷
 第12號(1993年12月)頁87-91,譯者為中西文紀子。)
 本文後收錄於洪文瓊著《兒童文學見思集》,1994年6月,傳文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